当前位置:首页  >  包容普惠创新
蓝天碧水净土森林覆盖指数指标:资阳市城镇污水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方案
2021-12-08

 

资阳市城镇污水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方案

 

为加快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短板,尽快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生活污水全收集处理,农面源污染有效控制的目标,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部署要求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城镇生活污水和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总体方案(2021—2023年)的通知》(川办发〔202086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实际,制定本攻坚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立足民生、攻坚克难,系统谋划、统筹推进,问题导向、突出重点,落实责任、强化担当,完善机制、政策引领,持续加强城镇污水管网排查整治,全面解决城镇污水溢流直排、农面源污染严重等突出环境问题,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逐步实现城镇河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目标,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提升水污染防治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水平,切实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二)总体目标

2023年底,县级及以上城市设施能力基本满足生活污水处理需求,所有建制镇具备污水处理能力,城市市政雨污管网混错接改造更新及建制镇污水支线管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生活污水收集效能明显提升,力争地级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进水生化需氧量(BOD)浓度平均达105mg/L、县级城市平均达90mg/L。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规模以上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农药化肥施用量减少3%,水产养殖实现常态化监管。

二、主要任务

(一)开展污水直排口清零攻坚

全面开展城镇雨水排口暗涵内排口、沿河截流干管、污水检查井等摸排调查,进一步查清污水管网缺失、雨污混接错接、清污混合、污水直排等问题,形成问题清单、2021年底前建立整改台账。

住房城乡建设牵头,市、县、乡人民政府具体实施。以下均需市、县、乡人民政府具体实施,不再列出)

以流域水环境质量目标为导向,针对不同性质污水直排口,按照“源头综合治理为主、末端封堵节污为辅”的原则,分批次开展县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建制镇人民政府所在地污水直排口追根溯源、科学治理,重点解决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等逃避监管方式违法排放污水,排放未经消毒处理的医疗废水,无污染治理设施直排、乱排污水等突出问题,基本杜绝晴天污水直排入河、雨天雨污溢流下河等现象。到2022年底基本消灭县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污水直排口,2023年底基本消灭建制镇人民政府所在地污水直排口。生态环境牵头,住房城乡建设经济和信息化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参与)

(二)开展污水管网查漏补缺攻坚

加快推进《四川省城镇生活污水和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总体方案》《资阳市城镇生活污水和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实施方案(2021-2023年)》落实,重点围绕城中村、老旧城区、城乡结合部、建制镇等城镇“空白区”开展污水管网覆盖情况排查及建设。开展居民小区生活阳台污水收集管道和机关事业单位、住宿区内部污水管网整治,新建小区阳台设置独立污水收集管道。统筹开展老旧破损管网改造修复,因地制宜开展合流制排水系统雨污分流改造。加快实施进水生化需氧量(BOD)浓度低于100mg/L的城镇生活污水厂服务片区管网系统化整治,优先市政污水管网向近郊地区和临近乡镇延伸辐射,对于人口少、相对分散或短期排水管网难以覆盖的薄弱区,因地制宜建设分散处理或临时处理设施。到2022年底,县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基本实现污水收集管网全覆盖,2023年底建制镇污水支线管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住房城乡建设牵头,生态环境机关事务管理局等部门参与)

(三)开展城镇污水综合治理攻坚。

加强化工、酿酒、造纸、印染、制革等重点行业废水深度治理,加快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分开收集、分质处理。经济和信息化局牵头,市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参与)

以村(社区)为基本单位,建立服务业废水排放登记及抽查制度,重点对屠宰、餐饮、洗车、洗衣、洗浴、宾馆、农家乐、美容美发等行业的生产废水收集进行监督监管,完成设置隔油池、沉淀和毛发收集等预处理设施,强化日常维护管理,确保设施通畅和运行有效。商务局牵头,市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参与)

建立以黑臭水体治理为主线的城镇污水综合防治攻坚体系,开展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消除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面摸清黑臭水体底数,加快内源治理、强化生态修复、完善长效管护制度生态环境局牵头,市住房城乡建设参与)

(四)开展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运维保障攻坚。评估现有污水处理设施处置能力和运行效能,鼓励有条件地区实施污水处理设施管网联通和污水调度,充分挖掘现有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能力潜力。因地制宜建设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尾水生态湿地,进一步净化排水水质,推进尾水资源化利用。积极推行“厂—网—河(湖)”一体专业化运行维护机制,鼓励将城镇不同区域、不同规模、不同盈利水平的项目整体打包实行第三方专业化运营。进一步健全完善污水处理收费保障体系,合理制定和调整收费标准,推行与处理水质、污染物削减量等服务内容挂钩的污水处理服务费奖惩机制。统筹使用污水处理费与财政补贴资金,充分保障污水处理厂运行、收集管网泵站养护资金需求。加大对建制镇、经济欠发达地方污水处理设施运营费用保障力度,推动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用电优惠政策出台。住房城乡建设牵头,发展改革委、市财政生态环境等部门参与)

(五)推进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攻坚。优化调整畜禽养殖产业布局,依据土地消纳粪污能力,合理确定养殖规模,推动种养循环,加快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升级,推广节水、节料等清洁养殖工艺和干清粪、微生物发酵等实用技术,实现源头减量,指导养殖场(户)加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建设及运行管理。编制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循环水养殖、大水面生态养殖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加强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对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排污口开展水质监测。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到2023年底,全省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100%,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保持95%以上。农业农村牵头,生态环境等部门参与)

(六)推进农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持续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探索建立健全科学施肥与农药使用技术体系,加快推进施肥方式转变和新型肥料产品示范应用,推广应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以大中型灌区为重点,开展农田退水污染物浓度和流量监测,评估农田退水对水体水质的影响,实现农田废水有序退出。农业农村牵头,市生态环境局等部门参与)

大力开展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河道“四乱”问题整治常态化、规范化,并不断向中小河流、农村河湖延伸,退还河湖水域生态空间。加强河湖生态恢复,充分利用现有沟、塘、窖等,构建种植业尾水及农田地表径流的生态拦截屏障,重点开展水源涵养、生态缓冲带、生态沟渠、地表径流集蓄与再利用设施建设,控制和净化农田径流。市水务局牵头牵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参与)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各县(区)、乡党委政府作为城镇污水及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攻坚的责任主体,要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河长指挥、部门落实”工作体系,各县(区)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实行任务网格化包干、工作区块化管理。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经济和信息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厅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等市直有关部门要按照《四川省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要求,切实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通过明察暗访与指导帮扶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地方发现问题,并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等方式帮助地方解决实际问题,共同构建城镇污水及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攻坚齐抓共管大格局。

(二)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科技支撑。各级政府按照补偿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营成本及合理盈利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制定污水处理费标准,建立健全污水处理费动态调整机制。要完善常态化财政资金投入机制,优先安排财政资金用于攻坚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拓宽资金筹措渠道,鼓励金融机构探索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金融产品,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城镇污水及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攻坚。鼓励各县(区)在新增政府债务限额内,安排新增政府债券资金用于加快实施符合条件的城镇污水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建设。相关直行业主管部门要建立完善专家库,加强专业技术团队支撑,指导地方实施攻坚。充分发挥高校院所、环保企业等科研技术力量作用,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重点开展工业水污染综合防控、城镇污水处理厂稳定达标、农村面源污染有效防控等先进适用技术的科技试点示范。

(三)严格目标考核,加强监督执法。实施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将城镇污水及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攻坚工作纳入地方党委政府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考核。同时将工作任务开展情况纳入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范畴,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定期调度通报工作落实情况,对工作进展缓慢,生态破坏、风险隐患突出等问题行政约谈当地政府有关负责人。强化执法监管,坚持铁腕治污,从严处罚工业企业偷排、超标排放等涉水违法行为,综合运用按日连续处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等手段,依法对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或不达标排放的相关企业严格执法。强化排污者责任,对未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未按证排污的排污单位,依法依规从严处罚。

(四)加大社会监督,鼓励公众参与。进一步加强信息公开,各县(区)政府要定期公开镇污水及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攻坚各项工作进展情况。重点排污单位依法向社会公开其产生的主要污染物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主动接受监督。严格落实《四川省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充分发挥“12345”举报热线和微信、微博平台作用,鼓励公众监督举报污水偷排、粪污直排等违法行为。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新闻、报刊和“新媒体”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倡导公众主动参与镇污水及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成果维护,形成全民参与攻坚的良好氛围

主办:资阳市人民政府  承办: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联系电话:028-26655501 市政府网站联系电话:028-28000836 制作:ZengHuaYong
政府网站标识码:5120000001 蜀ICP备05007295号-1 川公网安备 51200202000010号